临床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临床案例

18F-NaF PET/CT乳腺癌骨转移-PETCT检查案例

时间:2024-12-14   访问量:1004


病史及检查目的:


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7年余,生长加速并乳腺皮肤内陷3个月而就诊。乳腺超声提示:右侧乳腺肿物,大小约2.5cmX2.2cm;右侧腋窝见3枚肿大淋巴结,其皮髓质分界不清。胸部CT示:右侧乳腺癌可能;右侧第6肋、第9肋骨质破坏,考虑乳腺癌转移。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为进一步了解全身骨转移情况,行18F-NaF PET/CT全身骨显像(图1)。






图1

检查所见:

静脉注射18F-NaF 50分钟后先行全身PET骨显像,随后进行相同范围的低剂量CT扫描。全身骨骼显像清晰,额骨右侧、左侧蝶骨小翼、右侧肩胛骨关节盂下、右侧第2、6、9肋骨、颈2左侧关节突、胸10椎体及椎板、胸12左侧关节突、腰5椎体及右侧横突(图1-D、E)、第1骶骨双侧翼突、右侧髂骨翼、左侧髋臼骨、右侧股骨干多发放射性浓聚灶,相应部位CT呈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密度病灶;右侧股骨小转子处点状放射性浓聚灶,相应CT未见骨结构异常(图1-F、G);CT上左侧髂骨后部溶骨性病灶,相应PET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图1-B、C);腰4椎体前缘(图1-H、I)、双侧膝关节及双足部多发点状放射性浓聚灶,同机CT见椎体边缘、膝关节及双足部骨增生硬化。

 

检查意见:

全身骨多发18F-NaF浓聚灶,考虑多发骨转移;腰4椎体前缘、双膝关节及双足部退变。


病例相关知识及解析:


18F-NaF是一种用于探测骨骼病变的高灵敏、亲骨性的PET显像剂,实际上也是一种“古老的”骨显像剂。早在1962年18F-NaF由Blau等人首次介绍应用于骨显像[1],于1972年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显像。近年来,随着PET/CT和医用回旋加速器在医疗单位配置的增加,18F-NaF PET/CT骨显像也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18F-NaF摄取机制类似于99mTc-MDP,是建立在离子交换的基础之上。18F-NaF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血液的18F离子在红细胞和血浆内迅速达到平衡,然后在骨内沉积或经肾脏排泄。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骨细胞外间隙的18F离子,透过包绕在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的结合水壳,到达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和内部,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表面的-OH离子与18F离子快速交换,形成氟磷灰石[Ca10(PO4)-6-18F2]而沉积于骨内(实际上,氟离子完全融入骨内部需要数天或数周时间[2])。18F-NaF的摄取是骨血流状况和成骨活动的反应。PET图像上,18F-NaF摄取增加的异常区域,表示骨内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的暴露面积或提供给18F离子的结合位点增加。

尽管目前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仍是骨转移瘤检测*常用的检查手段,但18F-NaF PET对骨转移瘤探测的敏感性高于99mTc-MDP SPECT[3]。这是由于18F-NaF具有比99mTc-MDP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表1),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液和软组织内清除快速,首次通过时的骨摄取率高,骨骼对18F离子的摄取大约为99mTc-MDP的两倍多,即使在较短的摄取时间内也可获得高的靶器官/本底比值图像。另一方面,PET成像仪有更高的分辨率,比较99mTc-MDP SPECT显像,图像颗粒更为细腻,骨骼显影更为清晰(2),一些在99mTc-MDP SPECT显像中表现为假阴性的溶骨性病灶可能在18F-NaF PET上显示出来






图2.患者的18F-NaF PET/CT与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比较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郝新忠 卫华 武萍 武志芳


上一篇:胸椎骨巨细胞瘤-PETCT检查案例

下一篇:儿童导致骨折的原因-PETCT检查案例

服务热线

联系电话

客服微信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