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末周永昌教授等开创了超声医学事业,被誉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1963年陈中伟教授、钱允庆教授等在我院成功施行了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从此医院被誉为我国断肢再植的摇篮。1978年,于仲嘉教授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0年林超鸿教授成功培养了我国第一株胃癌细胞株。2003年,项坤三教授因长期从事及参与世界第一个青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致病基因染色体定位和世界第一个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院设有上海交通大学市六临床医学院、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中国上海国际四肢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上海市医学超声培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创伤骨科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及苏州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有博士培养点31个,博士生导师58位,硕士培养点45个,硕士生导师130位。也是全国医学进修基地之一,每年承担近60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院的骨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四肢显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介入影像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先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上海市急性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传染病专科诊治中心和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血液内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
医院2010年门急诊量达237.7万人次,出院病人数6.6万人次,手术5.9万人次。医院从1963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市)等各级各类奖项202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他国家级奖13项、省部(市)及其他级奖项188项;2009年sci及ei论文收录151篇,居全国医院系统排名第11位,上海市医院系统第二位。医院2004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获2005-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核医学(过去也称为同位素)是采用极其微量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相关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经过近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核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医疗高新技术发展的标志性分支学科。核医学本身也正逐步建立和发展出许多亚学科(也叫分支专业),其中主要包括:
核医学影像检查 将微量放射性药物注射到人体内,然后采用ect(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对人体进行局部、动态、全身或断层扫描成像。这种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人体内多种组织的功能性和代谢性的变化,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疗效分析。
核医学成像检查所采用的放射性药物有二大类:一类是采用单光子放射性核素(例如锝-99、碘-131、铊-201等)所标记的药物进行显像,显像的仪器为spect(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另一类是采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例如氟-18、碳-11、氮-13等)所标记的药物进行显像,显像的仪器为pet(正电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有二种:一种是高档的设备,灵敏度高、图像分辨率好而且速度快,但检查费昂贵;另一种是低档实用型(且附带解剖定位的x-ct)多功能spect/ct,只能进行氟-18标记葡萄糖(18fdg)显像,但速度慢。
核医学成像检查所用的放射性药物一般在10-6~10-12mol(相当于微克~皮克级水平),化学用量仅仅是放射科常规造影剂的千分之一到十万之一,因此不会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放射性核素对人体产生的辐射量一般仅仅相当于一次x线胸片的辐射量,对病人本人和周围人群都不会产生辐射危害。
放射性核素治疗技术 采用一些特制的大剂量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药物),这些药物能大量特异性地聚集到病灶,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项目包括针对甲状腺癌、恶性肿瘤骨转移、不能手术的内分泌肿瘤和各种不能手术完全切除的实体肿瘤等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疗效显著。
核医学标记免疫分析(体外检测项目) 过去仅仅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免疫测量(简称放免),现在该类技术已经发展到采用多种免疫标记测量、自动化和快速检测,而且检测项目种类多。目前我们开展的临床常用检测项目有六十多种,临床应用极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