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又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1963年增设肿瘤研究所,此后又相继建立了河南林州、江苏启东等肿瘤高发防治现场。1983年迁至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正式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肿瘤专科医院,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院所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全方面进行肿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1996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院所还是全国肿瘤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国内外进修生的教学任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11个,博士导师67人,硕士导师159人。建院五十多年以来,共培养博士后28人、博士研究生465人、硕士研究生627人以及进修生4700余人。 医院是国内最大、最具实力的肿瘤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心, 医院petct中心引进的美国ge公司先进的discoverytmst-16型pe-tct,扫描时间短,浑身扫描仅需15~25分钟,其配备的16排螺旋ct及多种图像后处理软件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解剖图像,与pet的融合图像能精确定位病变及明确病变性质。 医院pet-ct中心拥有一支多学科结合、医术精湛、作风严谨的高素质技术队伍,包括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名专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坚持以患者为本的宗旨,竭诚为受检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核医学科检查患者防护须知
1. 核医学检查为放射性检查诊断手段,少儿及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应慎行此项检查。预约时请务必确认并告知是否妊娠或哺乳。
2. 患者在接受核医学检查期间会受到来自于注射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的高于公众本底剂量的照射,但对于普通患者是安全的。
3. 核医学检查的大部分放射性药物,在检查结束后两天基本排出体外并衰变消失,在检查结束后两天时间内,请避免与婴幼儿或孕妇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4. 检查期间,少儿及妊娠期的女性不要陪护患者进行核医学诊疗。
5. 在检查期间的自愿陪护者,会受到来自患者的高于公众本底剂量的照射,但对于普通陪护者是安全的。陪护者不得进入注射室和机房,如需特殊陪护请与医师联系。
核医学科(PET-CT中心)核医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核医学科之一,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该科现有职工54人:医师29人,物理师2人,化学师1人,技师14人,护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19人。博导3人,硕导3人。 核医学科现有PET/CT 两台、SPECT/CT 两台、回旋加速器一台,年显像人数过20000人次,全身骨显像及PET/CT总数居全国前列。核医学科现有6张放射性核素治疗病床,可开展131I治疗甲状腺癌、骨转移癌核素治疗和粒子植入治疗等。在肿瘤PET-CT显像及I-131治疗甲状腺癌方面位居国内领先水平。 核医学科于1960年已开始I-131治疗甲状腺癌,是全国最早开展核素治疗的科室之一。1984年在国内首批引进SPECT, 率先在我国应用SPECT新技术。2006年引进PET/CT及回旋加速器。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PET/CT、SPECT及核医学新技术等培训班及学术会议,为我国PET/CT、SPECT及回旋加速器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及部级重点课题,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核医学科还长期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核医学研究合作(RCA)课题,多次举办IAEA培训班,派多名专家出国学术交流。该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得到了同行的公认,曾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医学国家协调员和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医学影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06年-2019年是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中主任委员单位。 我院核医学科全体员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正朝着肿瘤分子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的方向发展。
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医院注重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院以来共获科研成果2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项,省部级奖项9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十三五”以来科技成果显著,在CA Cancer J Clin、Nature、Lancet、Cel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近百篇。承担9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300项,获批专利授权3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NCCN等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采纳。2014至2021年间,牵头注册临床研究365项,参与72种抗肿瘤药物注册临床试验,占同期全部上市药物的85%,推动优替德隆、达尔西利、氟唑帕利等国产原研创新药物上市。医院连续八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肿瘤学、胸外科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名。
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医院高端人才荟萃,先后培养了吴旻、陆士新、赫捷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燕、程书钧、詹启敏、林东昕、徐兵河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医院专家在170余个国内外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医院是国家肿瘤防控领域人才培训核心基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首批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现有博士点14个、硕士点20个,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 143人,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1个。近5年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
技术支撑国家癌症防治行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癌症防治专项行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加强癌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聚焦癌症防治难点,探索关键环节的突破。作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依托单位,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全国肿瘤登记工作,开展肿瘤负担相关研究,发布全国肿瘤登记年报。组织开展多个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制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和标准,开展基层癌症筛查培训和宣教。充分发挥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的作用,构建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成立国家级肿瘤单病种质控专家委员会,制定发布质控指标,推动全国肿瘤诊疗质量的提升。
积极推进全国癌症防治网络和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强化国家癌症中心龙头作用,初步构建以国家中心为主导、23家省级癌症中心为骨干,市县级专科为基础的癌症防治网络,促进癌症防治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提升区域癌症诊疗能力。医院全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等方面打造肿瘤医学高地。落实国家总体部署,先后与辽宁、山西、河南、深圳等地合作共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建设河北廊坊院区,以优质学科资源为支撑,学科协作为纽带,辐射带动京津冀、大湾区、东北、华北、华中等区域肿瘤防控能力提升。
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医院作为我国肿瘤领域的国家队,积极开展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共同体,先后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亚洲国家癌症中心联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癌症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发起成立亚洲胸外科医师协会。创办出版全英文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等多本专业学术期刊,为国内外同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全球癌症防控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