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成立于1956年,是以骨科、烧伤科为重点学科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相继成为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2022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第七临床医学院,牵头成立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学系。
1959年成立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2002年成为北京市创伤烧伤抢救中心。医院拥有骨科、手外科、烧伤科、运动医学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6年获批骨科机器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期间,先后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第一批项目储备库,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输出医院,承担贵州、聊城、郑州三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建设。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骨科医学中心为目标,以国际诊疗前沿和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围绕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科学关键技术攻关、高水平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西医协同创新、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任务,落实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功能定位,推动我国骨科行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获批成为北京市骨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2024年获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
一、基本情况
医院现有新街口、回龙观、新龙泽三个院区,正在建设回龙观二期工程计划于2024年底开业试运行。医院设有46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和25个行政职能处室。现有职工3920人。拥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团队,包括正高级职称专家169人,副高级职称专家371人。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学者1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等。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包括建设国际一流的骨科医学中心,以国际诊疗前沿和重大 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建设骨科医学高 地,引领我国骨科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的三甲综合医院,强化学科均衡发展,提高 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高我 国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强化平急结合,医防融合,发挥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作用,建设多院区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医院院训是“精诚、精艺、精心”,从医德、技术、服务几个层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和鞭策。
二、医疗工作
医院坚持落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援疆、援藏、援非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参与京津冀医疗合作一体化建设。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一批建设试点输出医院和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先后获批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即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正在推进建设中。医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十四五”期间,先后荣获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2021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记大功奖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23年门急诊量达293.36万人次,手术量8.51万人次,出院患者9.30万人次。
三、教育教学
目前,医院共有研究生导师14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116名;骨科共有研究生导师7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0名,硕士生导师57名。2021年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质。2024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和烧伤与创面修复学系挂靠单位。
自建院以来,医院培养临床本科生近2900名,研究生700余名,护理专业学生2300余名。同时,医院拥有9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各级继续教育项目30余个,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自1958年起,医院开始承担全国骨科、烧伤、放射等专业的进修医师培养工作,为全国培养进修人员超过1.7万人次。
2006年,香港骨科医学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尝试将骨科专科医师培训引入内地。经过香港骨科医学院和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专家的三次联合实地考察,2008年,医院正式成为中国首个通过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和香港骨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具备开展骨科专科国际培训的资质。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16名FRCS(Fellow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另有10名医师通过MRCS(MRCS-Membership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考试,正在接受规范化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
四、科技创新
医院科研能力突出并具有显著特点,自建院以来,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1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牵头发布国际指南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00余项。医院在医工研发方面优势突出,联合高校和企业,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各项指标国际领先。创新“5G+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国际率先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同步远程手术,对于提升我国骨科整体治疗水平,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医院建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体制机制,设有独立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成果转化岗,推动院内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近五年完成转化项目27项,转化金额2亿余元。医院成为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首批试点单位,作为唯一的医疗机构,制定赋权改革方案并完成北京市首例赋权试点案例。
2021年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多家高校、研发企业及医院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逐步形成医疗需求、产品研发、临床验证和市场应用的创新转化闭环,加速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与转化。同年获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智能骨科机器人临床试验平台揭榜挂帅任务。2023年,中心实验室和生物样本库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实验室具备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为强化基础研究提供支撑;生物样本库通过相关认证,满足一院三区对样本保藏的需求。
科室多年来在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创伤、代谢及发育的核医学影像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与深入研究,对于不明原因骨痛的诊断与鉴别、代谢性骨病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的病因鉴别、创伤后及假体置换术后感染诊断及范围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科室概况:核医学科创建于1973年,是北京市较早成立的核医学科之一,曾经在北京市最早拥有γ像机,开展同位素脏器功能显像及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核医学科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目前科室医师组均为博士或硕士学历,其中高级职称医师3人;科室护技团队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2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梯队及结构。
医疗服务:科室拥有先进的PET/CT及SPECT/CT核医学主流设备,开展脏器功能及代谢显像检查二十余项,开展核素肿瘤骨转移骨痛治疗,年诊治患者万余人次。科室开展的主要检查项目有:PET/CT肿瘤代谢显像、PET/CT感染与炎症显像、SPECT/CT全身及断层骨显像、三时相骨显像、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显像、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及GFR测定、前哨淋巴结显像、肺灌注显像、下肢深静脉显像等脏器功能显像。
科室特色:科室多年来在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创伤、代谢及发育的核医学影像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与深入研究,对于不明原因骨痛的诊断与鉴别、代谢性骨病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的病因鉴别、创伤后及假体置换术后感染诊断及范围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科研教学:核医学科与我院骨科及其他临床科室合作,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科室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主编、参编学术专著及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配合骨科等相关科室完成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子课题项目1项。科室多年来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及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核医学》系统课教学和临床见习,承担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及研究生的核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科室授课教师多次获评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院级优秀教师、以及教学优秀管理奖等奖项。
科室的主要大型影像仪器设备有: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CT,可以实现PET代谢图像和CT解剖图像的同机精准融合,形成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决策和疗效监测等方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院骨肿瘤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呼吸科、血液科、胸外科等二十余个相关科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以及其他骨肌系统疾病的应用,为我院的骨科分子影像研究开拓了新的应用空间。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CT,机型为GE Discovery NM/CT 670 pro,搭载同机16排CT,临床应用于心、脑、肾、骨、甲状腺等多脏器的血流、功能及代谢排泄诊断,应用全身骨显像及三时相骨显像等对各种良恶性骨骼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