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始建于1861年,后相继改建为英国伦敦会施医院、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市立人民医院。1952年金显宅教授在医院建立新中国第一个肿瘤科,后发展成为肿瘤专科医院,是我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是集医、教、研、防、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首批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
医院现有在册职工351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8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3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9名,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专家128名。拥有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开放病床2445张,年门诊量189万人次,住院14.7万人次,手术5.3万例,外埠患者比例56%。2023年滨海院区成为乳腺癌专病院区,开放病床506张,年门诊量41.9万人次,乳腺癌手术1万余例。
肿瘤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目前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办国家一级核心刊物《中国肿瘤临床》、英文期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医院拥有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受卫生部委托,1954年以来相继创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师进修班和病理医师进修班,培养全国各地学员6000余名。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成为培养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医院先后与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目前是WHO国际肿瘤登记报告协会(IACR)成员,WHO肿瘤登记中心之一、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单位。
秉承“德高医粹、尚新至善”的医院精神,医院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一院多区、五位一体” 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肿瘤防治中心,努力为降低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PET/CT中心成立于2004年,引进了天津市第一台PET-CT扫描仪。我中心自成立近20年来,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理念,每年检查量近万人次,且严格遵守临床诊疗原则、不断提高诊断质量,诊断符合率在95%以上,获得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2021年10月,我中心引入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PET-CT设备——GEDiscoveryMIPET/CT扫描仪。作为全球首台全息数字、超级迭代PET/CT,开启了PET/CT数字化成像新时代。该扫描仪采用第三代CRD(ComptonRecoveryDigital)数字化SiPM探测器设计,同时具有超高端64排128层CT采用超高端Revolution平台CT,可实现全部数字信息采集恢复、真正全息数字,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进而使图像达到质的飞跃。同时接轨国际高端临床科研型算法平台,使微小病灶信噪比提升200%,定量SUV准确性提升200%,能够有效解决微小病灶诊断的难题,进一步提升疗效评估精准性。对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估、预后预测、检测复发,以及早期发现微小病灶、转移病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机器能够在脑部病变精准定位及冠心病诊断方面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引导外科手术及放射治疗、评价心肌梗塞存活性。
PET-CT中心共有诊断医师10余名,技师6名,药师2名,护士8名,其中诊断医师全部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包括博士后2人,博士4人,硕士6人。科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每周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并组织全体医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诊断质量不断提升。
科室承担了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同时作为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承担了临床住院医师在核医学专业的培养工作,科室现有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2名,每年招生核医学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及同等学历研究生10余名,迄今已毕业研究生40余名,在全国各地的核医学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科室和全体工作人员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为下一代核医学专业医生的培养做出贡献。
科室在科研方面一致不懈努力,多年来,在肿瘤分子显像、靶向探针研发、数据后处理与人工智能、肿瘤显像免疫机制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共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百余篇,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译著多部,获得业界一致好评和认可。
在保证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方位进步的前提下,我科室仍在追求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科室自主研发、优化的18F标记的PSMA/DOTATATE/HER2靶向显像即将进入临床,旨在为更多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胃癌、乳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特异性诊断,为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